完美电竞官网资讯

全国统一免费咨询电话

400-123-4567

传真:+86-123-4567

手机:138-0000-0000

Q Q:1234567890

E_mail:admin@mrctj.com

地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您当前的位置是: 完美电竞官网 > 完美电竞官网资讯 > 公司动态

公司动态

完美电竞官网儿童培训儿童教育十篇

发布时间:2023-08-20 16:42:18 丨 文章作者:小编 丨 浏览次数:738

  教育是以最有价值的内容、以道德的方式展开的活动和过程。这种道德的方式,就是让受教育者尊严地生活在教室里和校园里。教育的使命在于“传承知识、启迪智慧、优化人格”,教师是人类知识薪火相传的使者,是人类心智的唤醒者,是人类高尚灵魂的优化者。学高为师成其为使者,心睿为达是为唤醒者,身正为范是为优化者。一些思想家对教育有如下的思考:

  康德:教育是由个体自我设计、自我选择、自我构建、自我评价的过程,是自我能力的发展,它体现着社会意志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平等自由地、审慎严肃地共同探究的机理,不是“指令”,不是“替代”,更不是让茧中的幼蝶曲意迎合或违心屈从。

  蒙台梭利:教育就是激发生命,充实生命,协助孩子们用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并帮助他们发展这种精神。

  我们认为:教育从本质上讲是对生命活动规律优化的实践、探索和体悟。教是言传、更是身教;育是唤醒、更是沟通。经验不能代替、成长需要亲历。通过在生活中的体验、实践和思考,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以形成智慧,让学生经历情绪变化的过程以丰富情感,让学生经历人类核心价值观的历练过程以拓展人格。

  我们认为:教育就是要实现人的个性化和社会化契合的最大可能,对人性自由诉求的满足和对社会普识价值的尊重是教育协同发展之路。在人性的唤醒与激活中、在人道的引导和建构中实现与成就“独立之思想、自由之人格”的人类意识,从而使儿童获得个性的拓展生长和社会生活的适应。

  我们认为:教育必须坚决摒弃灌输,必须坚持润泽、坚守关爱、坚信唤醒。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正视儿童在学习生活中的价值冲突,重视儿童的自主活动与交往。唯有对儿童人性的充分尊重、理解和呵护,通过人文的方式,才能真正实现儿童人格的张显。

  “童年是人生最美好的时期,这不是对未来生活的准备时期,而是真正的、灿烂的、独特的、不可重现的一种生活。”――苏霍姆林斯基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儿童就其天性来讲,是富有探索精神的探索者,是世界的发现者”。自由和探索是儿童的天性和本义,教育就应惯应这种天性,坚守这一本义,引导并促进他们进一步去探索和发现。

  人是由不确定性走向更大的不确定性的。“儿童,具有无限的可能”。它至少包括了三层意思:一是说儿童还没有成熟。因为未成熟,所以会发生问题,有缺点、有错误是正常的,学校就是让儿童犯错的场所;正因为还没有成熟,所以存有巨大的潜能,教育就是要开发这种潜能,让他们在成熟的过程中释放能量,又积蓄新的能量。二是说儿童还没有确定。儿童的一切都有待重新发现,教师的职责就在于观察儿童,发现儿童发展的种种可能性,帮助他们找到发展的最大可能和最好可能。其间,教师对儿童的评判需要谨慎,有时甚至需要耐心等待,“花苞心态”应成为教师的基本心态之一。三是说儿童还没有完成。“完成”是个不同的阶段,促使儿童一步步逼近目标,又在他们面前树起新的目标。所以,马克思・范梅南说:“看待儿童其实是看待可能性,看待一个正在成长过程中的人。”

  “人,诗意地栖居于大地”,在儿童时期播下“诗意和浪漫”的种子,将提升和丰富人一生的品质。童年的美好在于其生命本色童心、童真、童趣。童心是稚气,天真无邪;童真是儿童天性的自然流露;童趣是儿童的情志与兴趣。一方面我们要“守望童心、呵护童真、亲近童趣”,另一方面我们教师要将自己始终致身于“长大的儿童”的定位,与儿童共同成长,随着儿童一起“长大”,与儿童分享“长大”的快乐,与儿童分享“成长”的诗意和浪漫。

  “儿童是生活着走进教育的,他们在教育中的生活将渡过漫长的学习生涯,然后才自主自信地走向生活”。

  从儿童出发,完美电竞官网就意味着我们从儿童的生活、认知、心理(个体、群体)入手,立足“关爱、关注”,要发现儿童、认识儿童、理解儿童,尊重儿童和引领儿童。

  发现儿童:儿童就在我们面前,但是,我们并未真正认识他们,更未真正发现他们。长期以来,我们自觉和不自觉地是以成人立场习惯性地看待儿童,这样视觉下的儿童是“小大人”。拥有童心、蹲下身去,用儿童同样的视觉去观察,才可能发现儿童。

  认识儿童:需要我们科学理性地看待儿童的成长历程:他们的心理发展科学、他们的生理发展科学,他们的认知发展科学,他们的脑科学发展科学,他们的人格形成科学……

  理解儿童:需要我们更多感性地进入到儿童的内心世界,和儿童一样呼吸、和儿童一样思考、和儿童一样对待已知和未知的世界……。

  尊重儿童:既是对童心的呵护,更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个生命都是不可复制的奇迹和独特存在,生命的意义在尊重中绽放,让儿童在尊重中自信成长……

  引领儿童:教师相对于儿童而言具有文化和生活阅历的优势,对儿童的成长负有道义上的责任。儿童是一块璞玉,如果放任他们按照自己无指导的自发性去发展,那么,“从粗造的东西发展出来的东西,只会是粗糙的东西。”因此、在鼓励学生尊重、吸纳多元价值观的同时,如何澄清、辨别和选择;在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见解的同时,如何让他们学会倾听和思考等等,都对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

  1、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件戕贼,也可以萎死的。——鲁迅

  3、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时候就开始了,在能够说话和听别人说话以前,他已经就受到教育了。——卢梭

  5、“温和而严格”是最恰当的教育。在“温和”中才能自由成长,在“严格”处才可以学会自律。

  9、人如同陶瓷器一样,小时候就形成一生的雏形。幼儿时期就好比制造陶瓷器的粘土,给予什么样的教育就会成为什么样的维形。——塞德兹

  10、父母身上不良的品行,诸如懒散、粗鲁、急躁、狭隘、势力、缺乏善心以及不良的生活方式等等,往往更容易被继承,因为“坏品质”总是更有活力和传染性,二所有的优良品格则需要加倍的心力才能培植,同事他对父母的要求也更高。

  12、儿童能力初期萌芽是尤其可贵的,我们引导儿童初期自然趋向的途径能固定儿童的基本习惯,能确定后来能力的趋向。——杜威

  13、儿童集体里的舆论力量,完全是一种物质的实际可以感触到的教育力量。——马卡连柯

  14、初期教育应是一种娱乐,这样才更容易发现一个人天生的爱好。——柏拉图

  15、美是人类社会不可缺少的东西,犹如生活之需要阳光。美育是培养健全的人不可缺少的教育,犹如维生素之于生命。

  18、对于儿童,做父母,做教师的责任,便是如何教导他们,使之成为健康活泼,有丰富知识,有政治觉悟和良好体现的现代中国儿童,现代中国人。——陈鹤琴

  19、一个人的整个生活既全以儿童时期所受的教导为转移,所以,除非每个人的心在小时候得到培养,能去应付人生的一切意外,否则任何机会都会错过。——夸美纽斯

  20、不过,一切纪律都当小心地施用,除了诱导学生去把他们的工作完全作好以外,没有别种目的。——夸美纽斯

  21、把子弟的幸福奠定在德行与良好的教养上面,那才是唯一可靠的和保险的办法。——洛克

  22、严酷的纪律不应当用在与功课或文学练习有关曲事情上面,只能逢到道德问题感受危险的时候才施用。——夸美纽斯

  23、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24、把孩子交给祖父母抚养的麻烦在于,祖父母对孩子的喜爱往往超过了对自己儿子的喜爱,同时祖父母总是倾向于认为自己比孙子的父母更聪明更有经验,只有他们才能够使孩子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25、幼儿教育是教好后一代的基础的基础,它关系到进入青少年时期德育、智育、体育的健康发展。所以说幼儿教育是一项重要的工作,是非常细致耐心的工作,也是一项极其光荣的工作,做好这个工作,首先是要求搞幼儿教育工作的同志自身要有高尚的的道德修养,热爱自己的专业,专心致志,钻研业务,对培养好幼儿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徐待立

  26、胆小可能是天生的,懦夫,则就是造就的,父母自身的懦弱或对孩子过分的严苛,都会把孩子造就早就成懦夫。

  27、孩子们被送进了学校,至少在当时,那总算是一个学校吧。柔弱的幼年一代每天在这里专心致志地苦干上十个钟头,从书本里学些他们所不懂的毫无用处的东西,依靠死记硬背,像鹦鹉学舌似的;因此受完了教育的成绩只有两点,一是永远的头疼,二是念书的本领——念起来流利得很,既不要停下来拼字,也不要换气。——马克·吐温

  28、只有受过教育的、诚心诚意的人才是有趣味的人,也只有他们才是社会所需要的。这样的人越多,天国来到人间也就越快。——契诃夫

  29、我们都知道,儿童发展的时期是一生最重要的时期。道德的营养不良和精神的中毒对人的心灵的危害正如身体的营养不良对于身体健康的危害一样。所以,儿童教育是人类展重要的一个问题。——蒙台梭利

  31、孩子不需要考验,而需要分担;孩子不需要冷落,而需要疼爱;孩子不需要说教,而需要分享;孩子不需要责骂,而需要理解;孩子不需要给予希望,希望为他本身就是希望。

  32、教育!科学!学会读书,便是点燃火炬;每个字的每个音节都发射火星。——雨果

  33、中国觉醒的人,为想随顺长者解放幼者,便须—面清洁旧帐,一面开辟新路。…“自己背着因袭的重担,肩住了黑感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此后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这是一件极伟大的要紧的事,也是一件。——鲁迅

  34、儿童应该受到良好的教育,这是一般做父母的人的责任,也是他们关心的事,而且国家的幸福与繁荣也靠儿童具有良好的教育。——洛克

  36、教育者应当深刻了解正在成长的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整个教育生涯中不断地研究学生的心理,加深自己的心理学知识,才能够成为教育工作的真正的能手。——苏霍姆林斯基

  37、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也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导师和道德的引路人。——苏霍姆林斯基

  38、对不应该畏惧的感到畏惧,不免有点可悲。对应该畏惧的毫不畏惧,则更为可怕。只有父母才能帮孩子辨别这两者的区别。

  儿童教育是人教育的起点,因此儿童教育的成效将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近现代儿童教育立场是在生活取向(成长取向)对学习取向(在教育内容上表现为知识取向、在教育方法上表现为灌输取向)的斗争中确立的。儿童观决定儿童的教育观,人们曾经把儿童看作小大人,所以儿童说大人的语言,穿大人的衣服。洛克认为,儿童来到人世间时,其精神方面是一块“白板”,这块“白板”可以随心所欲地画上任何图案。因此洛克主张儿童的教育应该是自由舒适、平等的,不应该束缚儿童的自由。卢梭认为儿童期是存在的自然规律。从卢梭的儿童观出发,卢梭认为的儿童观是尊重儿童,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不能违背儿童自然的成长规律,否则就会打乱儿童生长的次序,结果适得其反。

  社会上还存在各种各样的儿童观,也由此引申出他们的儿童教育观。近现代,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儿童观发生了改变,随之儿童教育观也发生了变化。各个教育家提出了各种儿童教育观念,这些站在近现代立场的教育家是如何看待儿童教育的?由于对儿童教育观的误解,现实生活中我国儿童教育的观念,以及这种观念导致的后果令人深思。

  卢梭主张儿童的自然教育,他抨击了自古以来传统的教育观点,彻底否定了“教室、成人、书本是教育的中心”观念,提出尊重儿童,重视儿童身心发展的自然行程,教育的一切措施都应该根据儿童的需要、能力与兴趣等。卢梭之后的杜威、蒙台梭利都主张这个观点。卢梭认为,教育不是从外部强加给儿童和年轻人的某些东西,而是人类天赋能力的生长。而现今中国的儿童教育中,家长给孩子报的各种兴趣班,能使儿童自身天赋能力增强吗?大部分家长的目的是让孩子提早成为音乐家、书法家,孩子并不是在做自己所爱好的事情,而是被迫参加。

  儿童教育已经变成一种“听话教育”,只要听从老师的吩咐,上课手脚摆放整齐划一,不能乱动,对老师的要求样样做好,就是听话的孩子。老师不知道儿童需要什么,只是想要一个不影响其进行教学的环境和一群听话不捣乱的学生,并认为这就是让儿童学到知识的好方法。老师忽视了儿童的本性和儿童的需要,偏离了“儿童中心说”。只把儿童当做一种装知识的容器,更注重的是教学任务的完成,因而儿童的本能、天性、兴趣等被漠视。

  现在家长非常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当然这是一个不可否认的举动,这也是我国目前提高对学前教育的重视与投入的原因之一,但是起点早到底是在几岁?一些家长为了孩子能够接受更好的教育,从怀孕开始便进行各式各样的胎教,出生以后将孩子送入各种婴儿学校、早期教育机构等,让孩子参加各种智力的培养、训练,并认为孩子早早就学会念唐诗、数数能数到很大是聪明的表现。然而夸美纽斯认为教师应当像园丁从事种植那样遵循自然规律,“当孩子还是一个儿童的时候,他是不能够受教的,因为他的悟性的根芽离地面还太远”,所以教育孩子要等待一个成熟的时机,等孩子的生理、心理成熟,能够有能力去接受教育才能给他施与教育内容,不能揠苗助长。卢梭甚至认为:“你开头什么也不教,结果反而会创造一个教育的奇迹。”这些儿童教育观念是否与当前流行的“赢在起点”的观念有冲突呢?这要看这个起点在哪里,这些教育的施行方法是否正确,是否扭曲儿童的发展。

  蒙台梭利在《有吸收力的心理》中提出:所有儿童天生具有一种“吸收”文化的能力,这种特殊的能力能够促进婴幼儿的心理发展,2岁的儿童已经能够认识周围所有的人和物。因此,儿童担负着内部形成的重要任务,在成人的智力能够影响和改变儿童之前,儿童已有机会建筑起完整的心理结构。3岁时的儿童已经打下作为一个人的人格基础。所以,孩子在3岁以前其自身有内部的认识任务,大人应顺应孩子的身心发展,不应给孩子安排太多的活动。

  儒家文化是中国人引以为傲的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国乃至世界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从汉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开始,作为统治思想的儒家文化影响了中国两千年的发展,也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想。儒家文化是一份灿烂遗产,我们不可否认,但是儒家文化也存在许多不良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人们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儒学中的“三纲五常”就是其中的一个例子,它强调一个严格的等级制度,严格遵从长辈的各种要求与嘱咐,不管正确与否,长辈的话、长辈的吩咐都要全盘肯定,不得违背长辈意思,长辈就是权威,要无条件服从。至今,长辈在孩子面前仍是绝对的权威,与长辈争论被认为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孩子对长辈的要求、价值观要给予认同。孩子言论、行为只是一种胡闹,没有理智,比成人低一层次,晚辈的衣着、用语等文化是不被认可的,年轻人的文化只是一种图新鲜的东西,没有价值与意义。在儒家文化的影响下,孩子与长辈之间只有单向的学习过程,只有儿童向长辈学习,没有长辈向儿童学习。

  米德根据文化传递的方式,把文化分为后喻文化、互喻文化和前喻文化。人类文化已经达到 “前喻文化”,即人类向父母学习旧事物,向同辈学习新事物。他认为,两代人应当进行交流,而真正的交流是一种对话。米德主张,儿童和长辈之间应形成一种双向的活动,成人要引导儿童实现社会化,同时也要学习他们的优点和长处,拥有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和适应性。

  [1]刘晓冬.儿童文化与儿童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145,149.

  [2]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77.

  [3]卢梭.爱弥儿[M].李平沤,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8:96.

  荷兰儿童照料主要分两类。分别由不同部门负责完美电竞官网。社会事务与就业部负责儿童照料工作(childcare);卫生、福利与体育部负责儿童乐园(playgroup);并入小学的幼儿部(小学1~2年级)已纳入学校管理体制,不属于儿童照料范畴,由教育、文化与科学部负责。

  儿童照料服务分细为托儿所、课外照料班和家庭看护服务。托儿所主要为6周至4岁儿童提供服务,目前约40%4岁以下儿童上托儿所。课外照料班为为4~12岁儿童提供课外照料。约12%4~12岁儿童上课外班。家庭看护为0~12岁提供上门看护或在照料者家中看护。儿童照料服务由社会提供,按市场规则运行。目前在儿童照料服务行业中,营利与非营利机构分别占60%和40%。

  儿童乐园面向2~4岁儿童。采取非盈利机构举办、政府补贴的方式运行。儿童每周去2次,每次2~3小时。办园目的是为适龄儿童提供相互交往的机会,促进其共同发展。儿童乐园优先接收来自低收入家庭的儿童。入园收费与家庭收入挂钩,收费低。政府不对儿童乐园设定教育目标,乐园运作、收费、从业人员标准由《社会支持法》规定。

  2005年荷兰颁布的《儿童照料法》(Childcare Act)规定了儿童照料服务形式、质量标准和资助方式。其立法原则是:儿童照料属于家庭、雇主和政府的共同责任:高质量的儿童照料服务既保证家长安心工作和学业。也能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确保与小学顺利衔接。

  费用三方分担。《儿童照料法》明确规定,家庭、雇主和政府三方分担儿童照料费用,凡使用政府认可、质量达标的儿童照料服务的家庭可以获得补贴。补贴金额与家庭收入挂钩。雇主原则上负担总费用的1/3(按双职工计算,每个雇主负担一个家庭的1/6),其余部分由政府和家庭共同负担。根据收入水平,家庭负担从3.5%-67%不等。对特别贫困家庭,政府补助达到63%。雇主负担33%,个人仅负担3.5%。儿童照料服务按小时收费,政府确定可分担的每小时收费标准上限。儿童照料服务机构可以高收费,超出政府规定部分由家庭承担。政府采取直接向家庭补贴的方式,刺激儿童照料服务市场竞争,增加家庭的选择。

  重视质量标准。《儿童照料法》对儿童照料服务的质量和标准仅做原则性规定,给儿童照料服务行业组织与家长委员会组织(消费者代表机构)协商一致留有空间。

  《儿童照料法》第49-50条规定,儿童照料服务机构应当对其服务质量负责,必须保证具备提供高质量服务的足够的、高质量的员工和设施;必须重视员工与儿童比例、班额、员工培训;必须制定教育发展计划;教育发展计划应当包括儿童照料机构对儿童情感及安全感照顾、交往能力提升、价值观念树立的清晰、可观察的描述。

  经儿童照料服务行业组织、家长委员会和政府磋商,荷兰针对托儿所、儿童乐园和家庭照料分别建立了“照料服务IS0-9001质量管理登记注册系统”,对场所面积、年龄组别、班额和员工儿童比例等也做了具体规定。如:每班必须拥有固定场所(教室),固定场所(室内)每人3.5平方米;0~1岁必须有独立的寝室;必须拥有相邻的室外活动场地:室外场地每人3平方米。

  强调家长参与。儿童照料服务机构应当建立家长委员会,就安全、教育、卫生、开放时间、学生活动、价格、投诉等方面征求家长意见。应当向家长提供班额、年龄分组、活动安排等信息。

  重视从业人员诚信。儿童照料服务从业人员应当取得相关部门出具的诚信证明。诚信证明的出具、内容由《司法信息法》(Justice Data Act)具体规定。

  加强风险防范。为保障儿童健康与安全,儿童照料服务机构应当制定风险监测清单,指明涉及儿童照料的所有隐患和风险,定期检查与登记。上门提供家庭儿童照料服务的,应当将风险检查清单、检查登记情况交给儿童家长,

  确定荷兰语地位。儿童照料服务机构的工作语言是荷兰语,弗里斯语(荷兰少数民族语言)和方言可以在日常使用。根据儿童来源国别,可以在照料服务中使用外语。

  明确监管职责。儿童照料服务的监管责任在地方政府。市政府协会根据《儿童照料法》、《申诉法》和《儿童照料服务质量政策》制定儿童照料服务机构监管指南,具体监督检查工作由市级卫生部门负责实施。检查内容包括以下方面:家长、员工、卫生、安全、设施和及其内部情况、班额、员工儿童比例、教育政策与实践、投诉。检查工作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如遇投诉或政府认为不达标情况。检查可以随时进行,检查报告分为满意、不满意和差。检查报告对社会公布。市政府有权对儿童照料服务机构进行处理,

  早期儿童教育问题在荷兰争论已久,研究人员和行业人员迄今仍未达成共识。20世纪60年代,荷兰开始资助早期儿童教育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中产阶级相比,工人阶级的子女在学业上处于弱势。对儿童进行早期教育补救或干预,可以明显改善这一状况。荷兰政府从1999年在儿童照料机构、儿童乐园和小学幼儿班部推广《金字塔早期儿童教育项目》。

  该项目由荷兰国家教育测试研究研发,针对移民、少数族裔、父母受教育程度低家庭3-6岁的儿童。目前,荷兰64%的儿童乐园和小学幼儿部采用这一项目。项目的核心是给儿童提供一个安全的“玩中学”(play-learning)环境,重点支持儿童在以下八方面的发展。

  弱智儿童的评估是弱智教育和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它是教育教学工作的起点,又是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手段和改进教育教学工作的依据。它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的全过程,从评估到教学再到评估,每一次循环之后,都将从弱智儿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较高的水平上开始新的循环。评估使儿童的教育与发展向着既定的目标迈进。

  所谓教育评估,指的是为了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评估者根据心理测量的结果和其他多方面的资料,对被评估的个体和群体的身心特征、发展水平及其存在的问题作出判断、解释的过程。教育评估不仅使学校教育更符合儿童的实际需求,而且能使学校教育更好地实施因材施教。弱智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有效地补偿其智力和适应行为的缺陷,为使他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适应社会生活、自食其力的劳动者打下基础,使他们具有生活自理能力,并学会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达到从一个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每个弱智儿童都有自己的生存空间或环境,适应生活从很大意义上讲就是能更好地适应所居住的环境。弱智儿童的评估能为教师提供丰富的资料等教学资源支持,从而能使学校教育更加符合弱智儿童适应生活的需求,教师对弱智儿童的教育教学方法可以针对学生生活的需求,符合学生的实际,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通过教育评估能了解学生各方面发展的优弱势,教师可以通过这些材料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教学;教师也可以根据每一个学生的评估材料组织教学,开展个别辅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个弱智儿童的优势,发现每个学生的闪光点,使他们得到最大的发展。

  进行教育评估的方法多种多样,有正式与非正式之分,实施过程中往往需要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对弱智儿童做出综合性的评估。在具体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以下一些评估方法:

  观察法也叫观察记录法或行为观察记录法,它主要是对被评估对象的行为情况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记录获得相应资料的一种方法。教师要经常深入到弱智儿童中,通过上课、课外活动以及班级开展的各项活动等观察他们的思想表现、言行举止,观察弱智儿童的学习态度、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兴趣爱好、生活自理能力、智力落后程度和性格特点等。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在运用观察法时要及时记录,积累观察资料,对某些不是非常确定的情况应该进行多次观察后再得出结果。教师要善于观察弱智儿童的言行举止,从其外部的表现洞察他们内心的活动,对他们的思想行为作出切合实际的分析和评价。

  同时让几个弱智儿童观察两幅图画(两幅画中大部分相同,有几处不相同),要求他们找出不同之处,寻找的速度越快越好;先让弱智儿童观察一组物品(10个左右),然后挡住这组物品,增加一些新物品,并拿走一些原物品,让弱智儿童说出增加和拿走的物品;在桌子上放10根火柴棒,其中有8根火柴棒没有药头,要求弱智儿童在20秒时间里找出这些没有药头的火柴棒。游戏结束后及时记录游戏结果,通过以上游戏可以了解他们的观察能力,从而使教师可以更好的组织教学。

  测验法是通过一系列的科学程序{如编制题目、具体施测、评估等)对儿童的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的表现进行测量的方法。儿童智力是学习的基础,所谓智力是指一个人智慧的发展水平,通常是与自己的同龄人相比较而言的。用一个较为专业的术语来说,智力的发展水平就是智商。我们不应过分夸大一个人智商的重要性,尤其是不能认为某一个孩子智商落后就说明他终身是一个笨蛋。但智力测验对于了解孩子的学习,对他们进行教育评估有一定的作用。完美电竞官网常用的有标准化测验(如标准化学业成就测验、智力测验)和教师自己编制的测验(如论文式测验、客观式测验、综合式测验等)。

  例如,目前我国常用的儿童智力测验主要是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编制的儿童智力测验。韦克斯勒把人的智力分为两大部分:一是语言能力,二是操作能力。语言能力包括六项测试项目:常识、类同、算术、词汇、理解和背数;操作有力包括六项测试项目:填图、排列、积木、拼图、译码、迷津。经过测试,得到两个智商分数,一个是语言智商分数,另一个是操作智商分数。这两个智商分数可以合成一个总智商分数,即代表一个人的智力发展水平。除了考察总智商水平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指标,语言智商和操作智商是否平衡。

  教师也可以预先准备几张标有数字的图画,随意放在弱智儿童面前,但排列的顺序是不正确的,要他们重新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评估弱智儿童理解事物顺序的能力。类似的测验非常多,作为教师。应该根据自己的有关目的,选择性的采用或自己编制相关题目对弱智儿童进行测验。

  访谈法是教育者通过与受教育者的家人、邻里、教师、同学的交谈,了解受教育者的一些行为、情绪、学习态度等各方面情况的一种方法。教师可以在观察的基础上。与每个弱智儿童自由交谈,进一步了解情况,掌握思想动向。教师在与弱智儿童谈话前应认真考虑谈话的目的、内容,选择好谈话的时间、地点及谈话方式。在谈话过程中教师要始终保持态度亲切自然、和蔼诚恳,以免使他们感到拘束、紧张,要善于启发他们讲出心理话,谈话后,要把掌握的情况和自己的想法及时记录下来,作为教育评估的依据。

  例如,当两个弱智儿童发生争执的时候,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引导弱智儿童说出真实情况,因为只有了解,才能找出正确的解决方法,这时候的问话不应带个人情绪,比如问些:“是他先动手的吗?”这很容易混淆弱智儿童对真实情况的记忆。

  在了解情况之后,就可以一起分析为什么会发生争吵,教师一定要让弱智儿童明白即使是大人之间也难免会有矛盾产生,最重要的是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分析问题解决矛盾。

  接下来,就可以启发弱智儿童:“如果老师不帮忙,你准备怎么解决?”教师不妨耐下心来,听弱智儿童说说他自己的解决方法。然后对他的方法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指导。如果是自己做错了,则要鼓励他勇敢地向其他孩子道歉,而如果是对方不对,那就应该鼓励弱智儿童自己去跟他讲道理,而不能采取

  息事宁人的退让方法,甚至限制他与同伴交往。这种做法看上去好象是保护了弱智儿童,不让他受欺负,其实是害了他们,最终将使他们难以形成独立,勇敢的品质。

  通过谈话教师可以了解弱智儿童的思维方式,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可以使他们形成独立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调查法是通过问卷、访谈等方式对弱智儿童进行相关资料的获取的一种评估方法。是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教师要通过电话、家访等方式向家长及相关人员了解弱智儿童各方面的表现。调查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并且做好记录,对各方面获得的材料要进行分析研究,区分表面现象、偶然现象和日常现象,用辨证发展的观点看待弱智儿童。

  例如,有些家长经常向教师反映自己家的家庭困难,希望学校能够多给予补助,对于具体的情况教师根本不清楚,便可以利用假期或者休息时间有选择的进行家访,到学生家里看看他们的家庭情况以及弱智儿童的日常生活情况,并事先设计好表格:

  成长记录袋法是当前引起极大关注的一种评估方法,这种方法重视学生的发展过程,能记录学生的成长历程,从而开放地、多层面地评估学生。同时这种方法还可以用于对教师的评估,使教师感受到自己的成长和进步。它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新精神;激励学生学习。

  教师在学生入学时就为每位学生准备一个成长记录袋,放入学生的基本情况,然后把学生每学科一份最好的作业、自己最满意的一份美工作品、老师每学期的评语等等随时装入成长记录袋内,每学期末将每位学生成长记录袋内的物品进行展览,这样不仅使弱智儿童可以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还可以使他们认识到自身水平与更高水平的差距,形成“自我求成、自我发展”的新需求。

  这正如第思多惠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呼唤、鼓舞。”苏霍姆林斯基说的“学校的精神生活的意义就在于:要在每一个学生身上都唤起他个人人格的独特性。”

  用爱心教育儿童首先体现在司空见惯的课堂上。课堂提问的目的是激发学生的课堂兴趣,调动积极思维,从而引导队员理解问题,掌握知识,而不是为难他们。

  对此,我设计了一套“提问妙法”。课文中立即能找到答案的简单问题,让基础较差或一般的队员回答,能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和积极性,让他们感到辅导员的关怀,因为对学习弱势的队员来说,成功的体验特别重要。课文中较难的问题,交给基础能力较强的队员,有助于他们认真思考,让他们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对难度较大的问题还可以利用小组或多名队员一起回答的方式,既锻炼了胆量,又能利用集体的智慧,增强队员之间相互协作的团队精神。否则,如果一问三不知,只能使孩子感到难堪而厌学。

  王××和李××是两位成绩不错,却内向胆小的少先队员,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我开始在课堂中锻炼他们的表达能力。课后通过谈心交流,两位队员都表示其实辅导员的问题自己都会,只是怕说错,不敢举手。我坚持鼓励他们,告诉他们只要勇敢的举起手,就是进步,就值得表扬。经过几次推心置腹的交谈,慢慢地,课堂中一些简单的提问后可以看见他们的小手了。每次看到他们跃跃欲试的神态,我都会非常开心地邀请他们起来回答问题,尽管有时也会出错,但我从不批评,而是保护他们本就脆弱的自尊心,以表扬为主,给予他们发言的动力。经过一段时间的坚持,这两位队员已经不再羞于举手了,虽然暂时还是只敢回答一些简单的小问题,但我相信,终有一天,他们会突破自我,成为课堂灵活运用思维的小主人。

  陶行知先生说:“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中队辅导员的爱心是成功教育的原动力。

  在我的四年级中队里,五十个孩子有五十种不同的心态想法,其中,赵××是我比较关注的女生。“老师!高××被赵××打哭了!”安静的教室突然传出了孩子的大声报告。我心一沉,忍着怒火将这两个破坏学习气氛的孩子喊出了教室。赵××在家里十分受宠爱,所以养成了她骄傲自大、自尊心的性格,看着高××委屈的眼泪,我想一定是赵××的公主病犯了。正当批评的话语即将溢出嘴唇时,一个念头将我的话生生地压了下来:作为中队辅导员,我应该问清楚事件的缘由,做出公正的判断。我平息了心头的怒火,重新换了种眼光去看待两个孩子,发现赵××倔强的目光下透出了一丝无助。经过我的耐心询问,赵××告诉我原来是高××的身躯占据了太多的位置,她提醒了他可是没用,就动了手。原来仅仅是因为这个!可是,小事情中往往能学会大道理。我告诉她,不管如何,先打人的总是有错的,能用嘴解决的事情就不能动手。高××听了我的话,也意识到了自己不当的地方,两个孩子互相道歉,又成为一对快乐的小伙伴。看着他们小小的背影,我真正的意识到了身为中队辅导员,对孩子的教育方法是多么的重要。

  从这件事中,我明白了儿童既是天真烂漫的,同时他们的内心世界也是丰富多彩、变幻莫测的儿童培训。我认为辅导员应该学会用孩子的思维方式考虑问题,要和少先队员一样对周围事物有喜怒哀乐反应。

  孩子天性本善,一个具有爱心的人起码要有帮助他人的精神和行动,这也是做人的基础。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我经常通过实物投影给队员观看有关图片,帮助少先队员们建立起乐于助人的概念。我们开展了“找找闪光点,为班级添光彩――最具爱心小队员评选活动”“爱心无垠,快乐奉献――鸣小爱心义卖活动”“你快乐,所以我快乐――敬老院义务活动”等一系列中队活动,让孩子们参与其中,感受爱心的魅力。孩子们通过几次中队活动之后的交流学习,都明白了当同学有困难时主动给予帮助;看到老人上下楼梯不便时,主动让步携扶老人;当乘车时看见有抱婴者或老人不便时,应该主动让座给别人;遇到比自己生活困难的人要伸出援手,献出自己的一份爱心。而身为辅导员的我们,则更应该主动关心和帮助有困难的孩子,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言传

  总而言之,对于这些可爱的小天使,我们不但要为他们创设一个爱的环境,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学会如何去爱别人。只有在“爱”与“被爱”的双重环境下,我们的下一代才可能健康地成长起来。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也就是说,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理应成为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内容。儿童的身体是幼稚的,心理同样是稚嫩的,这就需要教育者格外的关注与呵护。如果不科学有效地进行心理教育,那么势必会影响儿童健康的成长。在幼儿园教育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积极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方式方法,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儿童今后的生活。

  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教育理念与方法,如果缺少有效的实施原则,那么势必会把握不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因此,一定要遵循科学、合理的教育原则。

  自信心与自豪感是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是儿童自我认知、积极受教、心理成长的重要动力。因此,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应不断促使儿童体验成功的乐趣,在点滴进步的鼓励下,自觉进行思想道德认知和情感态度把握。在心理健康教育时,教师应注重赏识教育,即以鼓励和表扬为主,迎合儿童的年龄特征与心理特点。

  游戏是儿童认知世界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培养儿童坚韧、积极、思考精神的主要方法。对于儿童来说,游戏能够带给他们心灵以愉悦,给情绪以放松状态。一般情况下儿童对硬性灌输的内容十分反感,甚至有抵触情绪,这都对心理健康教育不利。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时,可以适当采用游戏的策略,在游戏中促使儿童认知、理解和接受事物,并且使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以游戏的方式呈现得更加新颖生动。

  在很多人看来,儿童心理健康教育不需要持久的关注,只依靠某几个教育契机就能够完成。这种观点显然不对,儿童的心理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任何阶段的放松都可能意味着心理健康教育的失败。因此,教育者与儿童家长都应该持续关注儿童的心理成长,不能因为各种理由忽略心理健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生活是一个充满教育资源的宝库,只有利用好儿童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潜移默化的培养出健康的心理素质。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和谐的外部环境,学校和家庭都有责任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儿童的心理变化,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不能局限在某一节课,也不能机械的固定在某一个时间段。教育者与儿童家长应该充分抓住教育契机,采取有效措施对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在幼儿园的教育过程中,儿童健康教育应该通过探索新颖、生动、有趣的方式方法,只有让儿童愿意参与到心理健康教育中来,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为了有效开展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幼儿园应该为每个儿童创建个人心理健康档案,这便于教师全面、动态的掌握儿童的心理状态,为儿童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提供依据。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应主要包括:1.儿童个人基本心理状况表,结合家长问卷获得相关儿童心理信息。2.儿童个性特点表。3.儿童意志行动状况分析表。4.儿童社会化心理状态情况总结表。5.儿童心理状况个案追踪记录表。

  在创建儿童心理成长档案时,应注意采取以下方式:针对那些心理健康问题较少或无明显问题的儿童,可以适当记录得相对简单一些,而对于那些比较难缠、心理不稳定,问题比较突出的儿童,则要相对严格细化档案记录,在记录频率上要保持每月3次以上,并且一定时间与家长沟通分析情况,提出相应解决对策。这样,儿童个人心理成长档案就会发挥效用,真正为儿童心理成长服务。

  目前,我国儿童以独生子女居多,可以说是家长捧在手心里的宝,再加上居住条件的限制以及家庭环境的影响,使得儿童缺少与同龄孩子玩耍、交流的机会,也不了解何为友爱和谦让,也正是因为这样才使养成依赖、孤僻、任性、唯我独尊的性格,做事也缺乏信心。在幼儿园中,儿童有了与其他伙伴交往的机会,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培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和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教师还应该利用幼儿园的优势,创设良好的集体生活氛围,让儿童学会互相理解、信任、尊重和接纳,促使儿童形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教师应该适时的表扬和鼓励儿童,提升儿童的自信心,激励儿童积极参与到与同伴的游戏中,利用共同参与游戏的机会,让那些性格开朗、活泼的儿童带动性格内向、孤僻的儿童,激发他们参与游戏的热情和愿望,通过在游戏中儿童之间相互交流、协作儿童教育,培养儿童的交际能力,促进儿童良好性格的养成。同时,教师应该注意在活动时将性格内向的小朋友与性格开朗的小朋友安排在一起,让他们直观的感受集体生活的乐趣,培养儿童团结协作的精神,久而久之,儿童内向的性格会得到改善。

  儿童的情绪极易受到影响和感染,尤其是儿童所处的环境,良好的环境和氛围有利于儿童心理的健康发展。因此,我们应该充分利用隐性的教育资源为儿童创设合理、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以及心理环境。好的周边环境可以给儿童一种积极、正面的心理暗示,协助儿童做好心情的调节。

  科学研究表明,柔和的色彩可以使儿童保持情绪平稳,能够精神集中参与教学活动,因此,幼儿园的教师应该选用柔和的色彩;幼儿园科学工作室的空间划分应该采用半封闭式,在每个操作台之间设置间隔,这样有利于保持儿童心情上的平静,这对情绪易受影响的儿童有非常明显的作用。另外,还可以种植“心情树”,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代表不同的心情,红色代表快乐,绿色代表平静,灰色代表悲伤,黑色代表愤怒,每天早上,让儿童根据自己的心情将自己的照片挂在不同颜色的“心情树”上,这样教师就可以直观的发现儿童的情绪变化,并据此有针对性的展开工作。

  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不是单纯依靠的幼儿园教育就可以的,它还需要家庭的配合,因为家长对儿童的了解是全面深刻的。幼儿园应该积极打造一个家园合作平台,经常与家长沟通、交流,共同探讨如何使儿童的心理健康教育更趋于科学化。因为家长的教育理念相对薄弱与落后,幼儿园教师有必要指导家长端正育儿观念,使得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水平显著提升。

  幼儿园可定期召开家园座谈会与儿童行为分析会,针对儿童的心理状况进行探讨,解答家长具体问题,共同思考有效教育方法。对于儿童来说,家长是人生的第一教师,而到了幼儿园阶段,儿童的教育工作便需要家园共同完成。鼓励家长积极参与、双管齐下,做好儿童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应不断提升自身教育能力,同时密切联系幼儿教师,把握儿童在园内的情况,这样一张幼儿园到家庭的大网就能涵盖到儿童生活的各个方面,幼儿教师的工作也会得以顺利开展,从而为儿童心理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总之,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幼儿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建立相应的健康教育培养目标,与家长建立积极的联系,使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到一种家园共建的高度,促进儿童身心和谐健康发展,帮助儿童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

  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现状不容乐观,当前的农村留守儿童不仅在教育上无法获得有效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由于父母关爱和管教的缺失,很多农村留守儿童出现了心理健康问题,农村留守儿童已经成为农村社会受到侵害最多的群体,很多悲剧性的现实在不断上演。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出现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农村留守儿童群体的出现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出现的必然问题。由于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在不断增加,大量的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但是由于相关保障制度,如户籍制度、教育改革管理制度等没有做出及时有效的调整,大量劳动力转移的同时农村留守儿童的数量在不断增加。其次,农村留守儿童的监护人的素质和教育水平不高也是导致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存在问题的重要原因。大部分的留守儿童都是由爷爷奶奶管教,这些老人的教育水平都不高,无法对留守儿童进行有效的教育和监管。

  政府是解决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主导和根本,充分发挥政府在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工作中的主导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采取措施。首先,政府要将农村儿童教育纳入国家、各级政府的整体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当中,要将农村儿童教育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突破口,以政府为指导,动员各方面的力量。其次,加大农村留守儿童管理教育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体系建设,建立以家庭教育为主体,学校教育监管和社会团体帮助为辅,国家政策强制管理为保障的农村留守儿童教育管理体系。另外,还要建立健全相关政策,如户籍制度、城乡教育均衡化制度等等。

  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都应当将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放在儿童生存发展的角度来对待。在儿童留守还是随迁的问题上充分尊重农民工的意愿,不论是哪一种选择都应该健全相关政策和法规保障,确保城市和农村教育的均衡化,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科学的教育。另外,还要推动相关的公益补偿机制,降低农民工回家的成本。在农民工聚集的区域建立城乡教育交流基地,促使农村儿童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教育,并且促进城市教师与乡村教师之间的交流,保证教育工作的衔接,提高农村教育的业务水平。

  (一)基础教育教学水平差强人意通过对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调查发现,当前基础教育存在教材的内容与时效性落后、师资队伍薄弱、残疾教师示范作用缺乏的情况。以聋障碍儿童为例,残疾儿童在接受基础教育时所用的教材为1995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日制聋人教材,在时效性上严重滞后;另一方面,在内容上,聋人教材所授知识普遍低于正常学生教材2—3年,即聋人五年级学生教材内容与正常二年级学生教材内容相同。而韩国基础教育的教材是由大学专家组成的委员会,负责特殊教育师资培训的教学大纲和课程修订,这就在客观上导致残疾儿童的基础教育与正常儿童相比从起点上就远远滞后。除此之外,基础教育的师资队伍也较为落后,通过调查访问发现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大部分都是专科出生,大部分老师都是由于严峻的就业形势,才被迫来到这里任教,并且没有接受过完整的专业学习与训练。相比较而言,韩国政府鼓励国立师范学院和私立研究生院在研究生班里为已取得普通教师初级证书、却想成为特殊教育教师的人设立培训科目。对于只有特殊教育证书的教师,政府则鼓励他们取得普通教育的学科证书或治疗证书。这项政策为所有儿童的教育奠定了基石。同时特殊教育学校残疾教师示范作用缺乏,应招聘与残疾儿童有同样特征的老师,由于具有相似的身体特征,他们更容易去进行彼此的沟通与交流,顺利完成教学目的。但在现实生活中,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正常人,只有极个别残疾人老师。残疾儿童本来在生理上就与正常人有所差距,应在教育方面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才是社会公平的体现,但从现状看来,基础教育无论从教材或是师资方面,都显得差强人意。

  (二)基础教育的门槛———学前教育的缺失学前教育无论对残疾儿童或正常儿童来说都是基础教育的重要门槛,尤其对残疾儿童来说更是如此。通过早期的学前教育,可以尽早补偿残疾儿童在身体方面的缺陷。据研究发现,在婴儿出生后的6年内,是儿童发展最快的时期,不仅是量的迅速增长过程,质的变化也是飞跃发展。如新生儿时期,运用无条件反射来保证机体的生存和适应;到了2、3岁就变成了一个会跑会跳甚至会用简单语言与人交往的儿童;到了5、6岁已经成为对周围环境有粗浅认识,不仅会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并且有初步的独立生活能力。残疾儿童和正常儿童是一样的情祝,他们的身体器官、骨骼和神经系统都处于发育阶段,可塑性极大,只要适时地抓住这个早期阶段,尽早进行训练和教育,就会产生较好的补偿效果。如尽早训练耳聋儿童的看话能力,就可以促使他们尽早学会看别人口型来理解他人讲话内容,对视力残疾儿童尽早进行教育,可以尽快发展他们的行走定向和辨别周围环境的能力。[6]基础教育应该和学前教育及高等教育形成一个教学整体,但是现在出现了基础教育和学前教育脱节的情况,所以造成在社会上专门的学前特殊教育班寥寥无几,再有家长的认识不够,只是将到了学龄的儿童直接送入义务教育的特殊学校,这样残疾儿童就输在了起跑线上。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外部环境和自身身体条件的限制,大多数的残疾儿童并没有接受过学前教育,在上学之前,他们大部分都呆在家里,这无疑是他们基础教育的缺失,也正因为如此使他们未来的发展道路受到限制。

  (一)残疾儿童群体的“污名化”社会标签理论认为,标签是人们对自我形象的界定和产生。自我形象是透过与他人互动而产生,而他人的标签则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同时也认为,犯罪是社会互动的产物,而个人被有意义的他人———如教师、亲戚、警察等贴上标签,描述为偏差行为或犯罪者,被描述的人就逐渐自我修正,而成为偏差行为者或犯罪者。通过调查我们看到,残疾儿童与其他儿童相比有着身体上的一些缺陷,使得正常人认为残疾儿童在接受知识的能力方面也比正常儿童低,这就人为地为残疾儿童群体贴上标签,并以此建构了一整套针对残疾儿童接受知识能力低下的知识体系,以正常儿童的角度而不是设身处地的从残疾儿童的角度入手,切实保障残疾儿童公平受教育的权利,从而使其受教育权被剥夺。打破“标签视角”,从根本上说就是从社会工作“问题视角”上转向“优势视角”上。问题视角易导致残疾儿童被贴上无能的标签,这使得残疾儿童容易失去对自己前途的乐观期望,而变得自暴自弃。其次,问题视角模式导致残疾儿童个体对自己的悲观期望和预期。残疾儿童被不断地视为问题,久而久之,他们便成为一个永久的异类身份,这些被贴上残疾标签的残疾儿童,无论他们如何努力,但残就是废的标签确实如影随形,渐渐地,这种标签式的残疾儿童开始放弃了对自己人生的追求,不再憧憬和希望,最终导致自暴自弃悲剧的发生。

  (二)残疾儿童教育的不公平本文通过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对残疾儿童基础教育的问题分析论证,即残疾儿童在起初的基础教育方面就滞后正常儿童,迫使该群体在以后的逐渐学习中一直处于落后状态,最终沦为社会的底层。随着市场化经济的发展,由于残疾儿童普遍接受教育水平不高,获取社会资源能力偏弱,导致残疾儿童在进入社会后普遍流向下层,最终使其“自生自灭”的悲剧发生。社会分层与流动理论认为,和地质分层类似,社会因为人们占有经济、权利、声望,占有生产资料的方式等不同的社会资源而分成彼此分割有相互联系的高低有序的不同层级,社会学家如马克斯韦伯、卡尔马克思等都对其作出的丰富的理论阐述。同时,正如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认为,一个稳定的社会应该是社会各阶层有合理通畅的流通,而社会上下流动的因素为“自获性”的重要性高于“先赋性”,乃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发现,表面上,大多数残疾儿童由于其“先赋性”资源的缺陷,即先天身心发展不足导致在接受基础教育时屡屡受挫,但实际上,残疾儿童身体缺陷可以通过“后赋性”努力加以弥补,而制度划归将残疾儿童群体与正常儿童间有机联系人为的割裂,最终导致当下残疾儿童文化水平普遍不高。

  (三)残疾儿童家长的盲目性通过访问残疾儿童的家长发现,大多数残疾儿童家长并不懂得如何教育自己的孩子,面对困境,他们更多感受到的是无助与自责,一方面是帮助孩子康复治疗的巨大经济压力,另一方面又是孩子今后的生存发展状况,这些压力使得残疾儿童家长对残疾儿童的基础教育显得无所适从。当然我国目前也缺少专家上门指导父母教育残疾儿童的机制,虽然爱德基金会开始了培养专门的盲教育专家、对视觉障碍儿童的家长进行教育方法指导的试点工作,但毕竟真正能享受到这项服务的是极少数的残疾儿童及家长,相当多的残疾儿童只能得到基本的生活照料,因此他们在漫长的等待中错过了教育训练的最佳时机。正如之前提到的残疾儿童学前教育的缺失就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对残疾儿童的教育没有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再加上社会支持系统的相对缺乏导致残疾儿童家长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这里社会支持包括来自家庭、亲戚、朋友、同事和邻里社区的支持,也包括由专业人员、医生、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机构和政府等构成的支持系统。

  (一)运用优势视角介入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8]而目前社会上普遍存在,甚至在部分残疾儿童身上也存在着对残疾儿童的偏见和歧视,歧视源于从“问题视角”来看待残疾儿童,总认为残疾儿童是不健全、有缺陷、有问题的。完美电竞官网残疾儿童虽然面临一些身体、精神方面的障碍,但仍具有独特的优势,同样可能拥有知识、智慧、技术和财富,也可能拥有扭转不幸、对抗疾病、消除痛苦、达成目标的力量和资源,如聋哑人能抗噪音,盲人触觉非常灵敏,瘫痪病者能够从事长期坐着的工作。通过实地访谈特殊教育学校的老师发现大多数学生的智力比正常学生要低,对知识、技能要领的理解、掌握较慢,普通学生教一遍就掌握的知识在特殊教育学校学生身上大概要讲3遍或是更多,但是他们在手工、实践等方面却有较高的天赋。所以应抛弃“问题视角”,把“优势视角”应用到残疾人社会工作中,使其关注的重点不再是“残疾”,而是“人”。

  (二)充分利用社会支持系统1.政府方面呼和浩特市的民政福利园工程充分体现了政府重视残疾儿童的受教育权,同时我们也提倡政府应通过大众传媒等手段营造社会整体的无歧视环境,使残疾儿童生活拥有与一般儿童无异的社会关怀,并完善相应的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残疾儿童潜在康复和学习能力,使其获得社会的支持。除此之外,政府还应完善特殊教育立法体系,以《特殊教育法》为核心,建立健全特殊教育法律体系。最后应加大对教育资金的投入力度,让残疾儿童能享受到和正常儿童一样公平的教育。2.社区方面在政府加大投资力度的同时,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周边的社区也应完善其基础设施来帮助残疾儿童进行康复训练,用于有效提高儿童的独立能力。除此之外,社区为了减轻家长的部分压力,也可以提供偶尔照看残疾儿童的服务,减轻残疾儿童对学校的过度依赖。同时也要为家长提供特殊指导与训练,来帮助他们理解与照顾残疾儿童。总之,社会工作者应充分利用各种社区资源为残疾儿童服务,在社区领导下形成一定的志愿者组织来帮助残疾儿童,如定期去学校和残疾儿童进行互动,让他们更多地了解外部世界,而不是处在封闭自守的“牢笼”中。3.家庭方面在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家庭的作用是很重要的,对于残疾儿童来说更是如此。呼和浩特市特殊教育学校的绝大多数学生来自周边的旗县,家长无法每天接送孩子,因此学校实行了寄宿制,这无形中使残疾儿童与家庭的互动减少。因此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残疾儿童的过程中,要重视家长参与的权利,以家长为依托,帮助残疾儿童对自己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同时在呼和浩特市各级残联部门,应加大力度在特殊儿童家长中普及特殊儿童的一些生活常识和康复训练计划,教给家长有关残疾儿童康复的知识与技能,缓解家长的无助情绪;定期让特殊儿童家长碰面进行沟通与交流,宣泄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绪,从而更好地给予残疾儿童在家庭方面的支持。

  (三)增强残疾儿童的权能相信残疾儿童有学习成长和改变的能力,就是希望增强其权能,所以一旦残疾儿童燃起改变的动力,即可进一步增强残疾儿童改变的能力。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残疾儿童的过程中,关键是“让他做,而不是帮他做”,既然相信案主是有能力的,就不会什么事情都要帮案主做好,而是尽量让他们自己去做一些事情,尤其对于残疾儿童更是如此,让他们有学习和成长的机会,总之,优势视角是残疾人社会工作实践的一个新模式,它以积极的角度去看待残疾人所具有的显在及潜在能力,有助于残疾人对自身发展形成积极展望和乐观预期,有助于消除各种偏见,使公众形成对残疾人的正确认识。相信如果给予残疾儿童一个公平完善的获取资源的平台,给予该群体更多的人文关怀,他们一样可以甚至更好地完成正常人所能完成的事业,而提供平等的基础教育资源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所以作为社会的特殊组成部分,残疾儿童的基础教育对于帮助残疾人回归主流社会,消除对残疾人的社会排斥和隔离,促进残疾人的人格完善和参与社会生活能力的提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儿童是祖国的明天、国家的栋梁,儿童的教育问题任重而道远,事关祖国的未来。我们必须做好儿童的教育工作,培养出高素质、高能力、具有强竞争力的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进入21世纪,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重视与推广,教育界开始逐渐关注现代艺术教育,许多家长们也都意识到艺术学习与艺术熏陶对于儿童成长的重要性,艺术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儿童是有天性的,正如动物植物是有生长规律的,如果你破坏了它的生长环境或是改变了它的生长周期都会影响它的生长,急功近利反而会一无所获。

  法国教育家卢梭就反对那种不顾儿童的特点,干涉并限制儿童自由发展、违背儿童天性的传统的古典教育。他认为教育必须遵循自然、顺应人的自然本性,教育应当顺应儿童天性的发展进程促进儿童身心自然发展。为更好地开展儿童艺术教育,我们应当正确认识儿童的天性!

  首先,艺术教育在儿童教育过程中具有开发智力、陶冶情操、提高审美情趣的作用,这是其他教育所不可替代的。爱因斯坦就以他的切身体验告诉我们:“艺术的力量是无穷的,物理给我知识,艺术给我想象力。知识是有限的,而艺术所开拓的想象力是无限的。”

  其次,艺术教育是推动我国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的一个突破口和切入点。教育改革的实质是要把在升学考试竞争中取得好成绩为主要目标的教育,转向使学生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提高素质为主要目标并不懈地进行革新的教育。

  再次,大力发展艺术教育符合社会主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战略方针。艺术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精神文明的范畴,发展艺术教育事业是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环节。

  “艺术,这是体现人的心灵美的时间和空间。正像体操能使人的躯体挺拔一样,艺术能舒展人的心灵。”[1]笔者想说,所有的孩子,其实都有艺术的天分。从咿呀学语开始,他们就大展歌喉、哼唱出最动人的音符;从刚刚学会握住笔杆,他们就在纸上、墙上、桌子上……只要能够碰触的地方,展示自己的美术才华;从双腿跌跌撞撞可以行走,他们就把自编的舞步展示给了世人……

  “儿童是一个发现者。在寻求他自己的适宜形式方面,他是一个尚未定型的和有灿烂前景的人。”一切人类生来都是渴于求知的(亚里士多德语)。“求知是人类的本性”[2],与生俱来的求知欲是儿童探索的源泉。

  尊重和自由是孩子成长的前提。每个家长都爱孩子,但爱的方式却各不相同,而爱与被爱的前提都是尊重和自由。人人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认可,孩子也不例外。爱孩子,首先要尊重孩子。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伴随着一些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天性,诸如:注意力不集中、脾气暴躁、情绪化、以自我为中心等。

  “一只鸟儿学飞,一条鱼儿学游,一头野兽学跑,都不需要任何强迫。它们一旦觉得自己的肢体长得够强健了,它们立刻就自行去做这些事情。”[3]儿童的身体发育有其阶段性,只有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长牙、走路、说话……儿童对外部世界的认识、知识的学习也有其阶段性。但这些阶段又不是截然分开的,无论体格、感觉训练,还是知识和道德教育,都不能过度集中地放在某一阶段实施,更不能强制进行,而只能适当分配在每一发育阶段,循序渐进地实施。

  比如说五六岁左右(具体年龄是没有限制)有一定自理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孩子,才可以开始学习器乐,而舞蹈、绘画等则可以更早地学习,并没有太多的限制。儿童学习艺术的年龄并不是关键,最重要的是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大脑接受能力。

  “人的智力并不是凭空而来的;而是建立于儿童在敏感期所打下的基础。”[4]所以我们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应当善于发现儿童萌芽状态的阶段特征,“应该当心地捉住他们的性质上的有利时机”[5],“因为儿童兴致好的时候,学习效率要好两三倍,而勉强被迫去做就要花费加倍的时间与劳苦”[6],然后给以适时、恰当的引导,抓住关键时机进行教育,便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收入状况、家庭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每个儿童的成长发育、智力发育状况等都不相同。这就要求家长多注意观察和引导,配合老师共同教育。

  然而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家长把孩子所进行的艺术教育当作互相攀比的资本;有的家长则认为学习艺术就能够帮助孩子出人头地;还有的家长认为音乐能陶冶情操、发展智力,就认为越早学习音乐越好……也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如何,就强迫孩子去学习艺术。这怎么可能形成兴趣?自然也学不好,更达不到理想的效果。

  儿童的艺术教育首先要从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入手。家长积极主动地了解、认识儿童的性格、爱好等各方面,然后加以适当的引导和帮助,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和学习条件。在确定目标之后,孩子就要跟随老师进行专业系统的学习。然后,老师针对不同性格、条件、爱好的儿童,采取不同的教育理念和方法,进行认真的教学工作。

  人生而平等,不论年龄大小,不分贵贱贫富,作为一个具有独立人格的人,理应得到尊重与信任,这会增长孩子的自信,增加他们克服困难的勇气,增强他们开拓创新的精神……

  作为家长和教师,应当学会弯下腰来、蹲下身子与儿童交流、讲道理,尊重、响应、鼓励、发现和引导他,给他创造一个适宜的环境。那远比体罚收效更快、更持久、更有影响力!

  正如洛克所说:“如果谁希望自己的儿子尊重他和他的命令,他自己便应十分尊重他的儿子。”“说理是对待儿童的真正办法。儿童一到懂话的时候,就懂得道理了。”

  “成年人必须相信,在儿童的发展方面他们只能起一个次要的作用。他们必须努力理解儿童,这样他们才能适当地帮助他们。这应该是儿童家长的目的和愿望,也应该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目的和愿望。当然,儿童远比成年人弱小。如果儿童要发展它的个性,成年人必须控制自己,试着领会儿童的表示。”

  第四,在儿童天性艺术教育过程中,注意儿童良好个性品质、自控能力、协作能力等的培养

  幼儿时期是道德情操培养的关键期,优秀的道德品质必须从摇篮时期开始熏陶,“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是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7]所以加强道德教育需要早下手,要注意言传身教,避免懒惰和不良社交,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

  另外,老师、家长在课外时间,应当多给孩子讲述音乐家的成长经历、奇闻轶事等,引导孩子更多地涉猎相关学科丰富的知识,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磨炼孩子的意志,培养良好的性格,增强孩子的自控、自律和自我激励能力的培养;通过安排一些集体排练、演出、比赛,培养孩子们的协作能力,形成儿童之间相互理解、欣赏,互相学习、交流和默契合作的良好气氛……提高儿童的整体修养。

  创造力是儿童教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儿童成长、教育过程中,儿童应处于主动地位,“儿童自己所作的自由选择,使我们能看到他们的心灵需要和倾向”。而艺术学科又具有其他学科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它为儿童提供更多自由、更广阔的想象与创造的空间。教师要善于运用艺术的方式,让每一个孩子进行充分的自我表现。通过发展儿童的直觉思维,让儿童体验充满创造性的愉悦。

  老师不仅应教授知识,还应给予儿童机会去发挥创造。不是告诉他们固定的答案,而是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去做创造性的尝试。对于他们的创造性尝试给予适当的肯定和鼓励,从而养成善于思考、积极尝试、勇于创造的态度。

  但是,在儿童充分展现创造力的同时,还要让儿童形成这样一种认知: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定要遵守游戏规则。就如同玩游戏一样,凡事都是有规则的。

  在儿童生活当中出现的那些不好的、不利于儿童健康发展的天性,家长和老师一定要注意进行积极的抑制和引导。

  正是由于儿童具有上述天性和成长特点,更需要科学、完善、系统的教育观来指导和规范儿童教育、儿童艺术教育。但同时还要注意到:儿童是一个独立的人,具有独立存在的价值,而不只为成人期做准备。所以,儿童教育一方面要着眼于未来,为儿童的未来生活与发展做准备,另一方面又要着眼于现在,使儿童有一个欢乐幸福的童年。

  [1]杨叔子,绿色教育: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交融,《新华文摘》[J].2003(2)141

  [2]苏霍姆林斯基著,毕淑芝等译,《育人三部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第1版,607

  [3]亚里士多德著,吴寿彭译,《形而上学》[M].商务印书馆,1983第1版,1

  [4](意)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101

  [5](捷)夸美纽斯著,傅任敢译,《大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2

  [6](意)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63

  [7](英)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1

  [8]约翰·洛克著,傅任敢译,《教育漫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51

  [9](意)蒙台梭利著,江雪编译,《童年的秘密》[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1版,80

电 话:400-123-4567 手 机:138-0000-0000 传 真:+86-123-4567 E-mail:admin@mrctj.com

地 址: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88号

Copyright © 2012-2022 完美电竞官网 版权所有 ICP备案编:

关注完美电竞官网

网站地图